目前您在: 首页 > 微格教案 > 正文

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大同”思想

2015-07-13 13:29:29 浏览次数 :

教学课题       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大同”思想
执教者 邓力铄 学校 北京市教科院附中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一、初二 教学时间 10分钟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对比,结合课外学习资料,理解《大道之行也》一文所阐述的“大同”思想和“大道”的涵义。
  2. 通过收自相关文本资料,迁移阅读,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古代文人思慕“大道”践行以及渴望再现“天下大同”的思想感情。
时间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2分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明确了“大同”社会的外在特征,但对于“大同”思想的理解大家还有些模糊。所以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选文,同样源自《礼记》的《礼记·小康》,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谓“小康”。
【提问】通过阅读《礼记》中有关“小康”的描述,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文章所描述的“大同”与“小康”都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阅读《礼记》文段,进行对比并将不同之处批注在选文旁边,回答问题。 核心问题和问题链
通过选文间的对比,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明确了什么样的社会外在特征不是“大同”社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不同之处造就“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形态。
1分 大家比较两篇选文,从中找到了很多不同之处,而且有同学发现有些语句所描述的“大同”和“小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截然相反。 【提问】你们认为造成“大同”与“小康”巨大差异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概括句,明确是“大道之行”与“今大道既隐”的区别,“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区别 问题链:
在引发学生思考后,让学生通过之前学习掌握的文章层次划分入手,阅读文章概括句,提取关键信息,明确“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分 【提问】那么“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分别理解“为公”和“为家”的含义,说说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提问)
  1. 刚才两位同学从两篇选文中提取了“‘大道之行’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两组相反的概念,这两组概念的核心词是什么?
明确“行”与“隐”,“公”与“家”
  1. “大道”的“行”与“隐”决定了天下的性质“为公”还是“为私”。而天下的性质“为公”还是“为私”决定了“大同”实现与否。由此推论,“大同”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公”,你们怎样理解“天下为公”中“公”的含义呢?
明确:“公”在文中理解为“无私”,由此得出“家”指的是“私家”。
根据教师提示,回答问题,提出疑问。观察PPT上所展示的甲骨文“公”字,倾听教师讲解。 问题链:
“公”是“大同”的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地按照字典翻译理解,可以从其甲骨文入手,按照汉字的造字法,结合指事法和会意法理解文本中“公”的含义,从而解释“家”在文中的含义。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能了解浅显的造字法,加深学生对于文字的记忆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 【提问】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大道”,“大道”存在过吗?“大同”社会存在过吗,还是仅存在古人的理想中?
  1. 我们了解了“行”“隐”“公”“家”在文章中的含义,那么在上述两组关键词还有那些字你们不了解?
“今”翻译为“现在”,“既”翻译为“已经”。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现在大道已经消逝了”
  1. 学生质疑:“‘现在’‘已经’‘消逝了’”,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言外之意:“大道”确实践行过,所以“大同”社会存在过,“大同”不仅是理想的社会形态,更是具体的,存在过的历史时段。
再读文本,理解“今大道既隐”的含义,结合“今”“既”二字的注释翻译,提出疑问,引发学生对于“大道”是否践行的疑问。 问题链:
“‘大同’社会这么美好,那么它真的存在过吗?”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后所提出的问题。在这里,再次从文言文字义入手,感受其微言大义,明确《礼记》一文中承认“大同”社确实存在过的观点。
3分 五帝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确实存在的“大同社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古时很多士人的政治抱负,这些思想也流露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
【提问】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章、文学作品中,想想哪个故事最能体现文章中所描绘的“大同”思想?请把原文读给大家,或把文章介绍给大家,说说你的看法。 展示一:
“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三国演义》 展示二:
“画地为牢”的故事。——《封神演义》 展示三:
尧传位于舜而不传位与其子丹朱——《史记〈五帝本纪·帝尧〉》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寻找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大同”的事件。 问题链:
这个活动基于对“大同”社会性质的思考。“大同”社会不仅是一种理想型态,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时段。因此古代士子才念念不忘上古三代践行“大道”的“大同”社会,并将再次实现“大同”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学生们纵向阅读,收集整合其他文本中体现“大同”思想的事件,培养学生养成多进行课外阅读,从文本中找资料验证自己观点的习惯。
核心问题 如何理解《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大同”思想
问题链 一、阅读《礼记》中对小康的描述,“大同”与“小康”有哪些不同?
二、上述不同中,哪点不同是造成“大同”与“小康”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呢?
三、“大同”和“小康”的根本不同点是“为公”和“为家”,分别理解它们的含义,说说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四、行“大道”是实现“大同”的前提,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大道”,“大道”存在过吗?
  五、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章、文学作品中,想想哪个故事最能体现文章中所描绘的“大同”思想?请把原文读给大家,或把文章介绍给大家,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