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您在: 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课堂教学的心电图——师生相互作用分析

2015-07-13 10:22:56 浏览次数 :

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即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弗兰德斯对课堂师生互动的认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这些交流,有的对学生形成直接影响,如讲授、指导、控制、批评等;有的形成间接影响,如提问、引导、追问、表扬等。

弗兰德斯的认识与新课改目标一致,对课堂教学的分析吻合新课改的思路。通过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教师能了解教学技能掌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一、弗兰德斯相互作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包括三部分。

1.描述课堂师生相互作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

弗兰德斯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默或混乱(无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分别编码为1-10(如表)。

分类

编码

互动行为

教师语言

间接影响

1

表达情感

2

表扬鼓励

3

采纳意见

4

提问、追问

直接影响

5

讲解

6

指令

7

批评

学生语言

8

应答

9

主动发言

学生的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

沉默

10

无有效语言或行为

 

2.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

按照弗兰德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内的课堂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作为观察记录。一堂课大约记录800个~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用一个小的时间片段。这些事件按顺序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3.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及曲线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行和列的意义都由编码系统的规定编码所代表,矩阵的每个单元格中填写一对编码表现的课堂行为出现的频次。依据矩阵中各种课堂行为频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矩阵中的分布,可以对课堂教学情况做出有意义的分析。

二、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

根据弗兰德斯的理论,我们设计开发了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使弗兰德斯互动作用分析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在教师课堂教学分析中使用。

该软件分为输入数据、查询教师信息、查询数据信息、数据检索等主要菜单。

1.输入数据

(1)教师背景资料的信息输入

点击“输入数据”菜单,选择“背景资料输入”选项,即可输入被评价教师及课程的相关信息。

(2)课堂行为模式数据输入

点击“输入数据”菜单,选择“课堂行为模式输入”,进入数据输入界面。点击“清空图表”按钮,将表中原有的数据删除。点击“开始输入”按钮,即可开始输入行为数字编号。程序会自动以每1秒或每3秒(默认)记录一个数据,计时最长为50分钟。输入数据时,可以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时输入新的数字编号。程序会按每3秒记录一次的方法,自动填入表格中。

2.查询教师信息

点击“查询教师信息”菜单选项,可以查询库中所有教师信息及所记录的课程。

3.查询数据信息

该项菜单的功能是依据弗兰德斯互动理论,对输入的课堂数据进行矩阵和曲线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1)矩阵分析

点击“查询数据分析”菜单中的“查询矩阵分析图”选项,输入要查询的教师姓名、课名、录入时间后,点击“查询”按钮,显示输入数据对应的矩阵以及各区域数据在总体数据中所占比率。矩阵中不同区域反映了教学的一定特性,区域中数据集中的程度或所占的比率反映了该教学特性表现的强弱(图1)。当点击界面上的区域文字时,在矩阵中显示相应的区域范围。这些区域包括:

图1

教材内容区域:教师的讲解、观点或概念的阐述、有关教材的提问等。数据落在这一区域的多少反映了教材内容受重视的程度。

对学生间接影响的区域:这一区域内的数据反映了教师是否注意从情感方面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对学生直接影响的区域:教师的批评和指示、教师使用权威的行为等。如果这一区域的比例高时,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强化技能。

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反应区域:A区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非直接反应区,即对学生的发言不直接发表评论。B区为直接反应区,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直接发表评论。

教师按学生思路讲解、学生发言区域:A区反映教师如何鼓励、引导学生发言,数据的多少反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B区反映学生补充发言的多少。

沉默和混乱区域:教师或学生发言后出现的沉默或混乱。这一区域的比例高,说明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需要提高。

相应行为稳定区域:落在这一区域的数据表明教师与学生采用了某种方式持续地进行了交流。这一区域的比例如果较高,则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2)曲线分析

点击“查询数据分析”菜单中的“查询曲线分析图”选项,输入要查询的教师姓名、课名、录入时间后,点击“查询”按钮,显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输入的数据生成的曲线。曲线分析与矩阵分析相结合,可以全面反映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作用,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反馈。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选取某个教学行为片段进行曲线分析。图2、图3是两个教师的提问片段。第一位教师提问后做了停顿,学生回答时教师做了提示,学生完成回答后教师给予了鼓励,再次提问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评论,并在学生的思路上继续讲解……第二位教师提问后,没有等学生回答,紧接着再讲,第二次提问后,学生仍然沉默……显然,第二位教师的提问技能有待提高。

图2

 

图3

4.数据检索

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查找某个或某些教学行为的相应片段,软件提供了数据检索功能。点击“检索”菜单选项,输入要检索的教师姓名、课名、录入时间,再输入要检索的模式序列。

一般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抓住了对语言教学行为的分析,就抓住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抓住了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师生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主要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语言行为。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越来越多样化,非语言行为如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也越来越多地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