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基本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其中,在最能直接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课堂教学上,教师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教师要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原有的课堂教学技能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本课题的核心概念——课堂基本教学技能,就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顺利、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行为。
2、题目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技能又一次受到各方的重视,教委在“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各地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很多学校把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作为自己的校本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择“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标准、训练及其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我们已经在教学技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结合新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及其标准,将教学技能细化、量化和可操作化,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标准来判断教师是否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师可根据标准来查找自己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与标准相配套的训练是教师实现教学技能达标的方法和途径,不同等级的评价为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指明方向。学科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可在这些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研究本学科的特殊技能要求。
我们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标准、训练及其评价研究”的选题是教育教学的基础研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适应现阶段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类型的教学,能为教育管理和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切实的帮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有一定的教学技能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自从我国教育法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颁布以来,教师教学技能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关注的是教学法理论研究,教师培训的内容基本上是理论的讲解,“试讲”为师范生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基本方式,实际的教学技能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80年代中期,研究者引进了微格教学,为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打开了实践的大门。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们详细地开展了对教学技能的界定,训练方法、相关理论的研究,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通过“微格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进一步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论证了这种培训方法有效性的原因。很多高校,如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山西教育学院等高校在培训过程中陆续出版了十多种教材。拍摄了微格教学音像示范带,开发了教学技能评价统计软件和基于弗朗德相互作用理论的课堂教学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微格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将微格教学列为高等和中等师范院校达标的条件之一,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发展。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引进中国,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很多培训理念开阔了微格教学研究的思路,丰富了训练方法。
目前,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教学技能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研究部门也正积极开展新形势下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研究主要在原有微格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各学科的技能要求。
2004年国家教委出台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规范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同样,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也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检验、培训和评价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能研究的发展提供帮助。
国外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培训。微格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斯坦福大学,随后传入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研究和培训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美国提出“二十一世纪技能”要求后,各国教育界普遍认同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一些高等院校如:英国的St. Norbert College确定了11项教师能力标准,并对每一项标准从多个维度进行描述;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制定了教师能力标准及绩效指标,包括5个维度的18项能力猜测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等等。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符合我国教育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切入点:
1、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课堂基本教学技能类型、定义、要素和特征及教学技能标准和绩效指标。
2、原有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教学技能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3、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技能等级评价量规以及方便、实用的课堂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和教学技能评价软件。
主要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2、课堂教学技能的分析、确定
3、每种课堂教学技能的定义、要素、特点
4、每种课堂教学技能标准及其绩效指标的描述
5、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
6、每种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
7、每种课堂教学技能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8、课堂师生相互作用分析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评价软件修改升级
重要观点:
1、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标准,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标准来判断教师是否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师可根据标准来查找自己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2、提供一种与标准相配套的训练模式,是教师实现教学技能达标的方法和途径。
3、确定各种教学技能不同等级的评价,为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指明方向。
4、开发课堂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和教学技能评价软件,使教师能够客观地、方便地进行他评和自评。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一线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听课等调查研究,获取确定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类型、制定教学技能标准和绩效指标、描述教学技能不同等级评价量规所需的资料和数据。
2、文献研究法
借鉴国内外有关教学技能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分析资料和数据,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3、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比实验,比较“课堂师生相互作用分析和教学技能评价”软件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与专家对相同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分析这两个评价软件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完善软件的评价功能,简化操作,方便使用;比较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前后的评价结果,分析培训效果,形成有效的培训途径。
研究手段和途径
1、从实践中来
教学技能研究属于实践领域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数据需要从一线教师和课堂获得。
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教学技能类型,就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需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提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聚类对象的因素集合,并对这些教学行为用文字明确表述,制成问卷,选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表现对每项教学行为给自己评价一个等级,然后,对问卷用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标准和绩效指标根据对“标准态教师”的要求来制定,是大部分教师能够达到的标准,而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最高标准。因此,要根据一线教师的普遍情况对标准和绩效指标进行描述。
不同等级评价量规要通过观摩大量各种实际课堂,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准入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描述。
教学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同样不能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包含某种教学技能的微格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直至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技能。
2、专家评议
从实践中形成朴素的研究成果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对我们的成果进行深入的评议,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的课堂基本教学技能标准和绩效指标以及评价量规。
3、到实践中去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课堂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软件和教学技能评价软件,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这两个软件来评价其他教师和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看到亮点,发现不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将把这两个软件应用在教学评比活动中,和专家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不断完善软件的评价功能。同时,用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来培训教师,比较培训前后的评价结果,分析培训效果,探索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实施方案
序号 |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2009年7月——11月 | 课题所需资料数据采集。 | 调查报告 | 孟宪凯 |
2 | 2009年12月——2010年3月 | 教师课堂基本教学技能类型、定义、要素和特征,制定教师教学技能标准和绩效指标。 | 论文 | 李涛 |
3 | 2010年4月——2010年8月 | 编写教学技能不同等级评价量规;开发课堂师生相互作用软件和教学技能评价软件 | 论文和软件 | 陈捷 |
4 | 2010年9月——2010年12月 | 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 论文 | 周静 |
5 | 2011年1月——2010年4月 | 考察评价软件和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论文 | 纪方 |
6 | 2011年5月——2011年9 | 课题结题,完成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 论文 | 李涛 |
最终研究成果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终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2011年9月 |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标准、训练和评价研究报告 | 论文 | 孟宪凯 |
2 | 2010年12月 | 教学技能标准、培训内容和方法、评价量规 | 论文 | 李涛 |
3 | 2010年4月 | 课堂师生相互作用软件、教学技能评价软件 | 软件 | 秦昆 |